首页 > 资讯 > > 详情

行走中国湿地城市|济宁:守护一湖碧绿,不负“历史馈赠”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23-08-12 18:30:59
x
05:18

因黄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华北最大的草甸型淡水湖泊南四湖环城氤氲。

盛夏时分,万物荣华。7月24日至2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主办,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承办的“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网上主题宣传“行走中国湿地城市”报道组来到“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韵圣城”山东济宁,看这片富饶的土地以科学助力高效开发利用,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答卷。

伴水而生,守护“历史馈赠”


(资料图片)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济宁虽地处北方,水系却十分丰富。据史料记载,七百多年前,大运河山东段“南控江淮,北接京畿”“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济宁也因此成为水陆交汇的南北要冲。

明代,运河改建,黄淮海平原上的一片沃野桑田、城镇乡村、丘陵溪流在黄河和运河的双重作用下,河湖相连,汇聚成烟波浩渺的大泽——南四湖。

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串联组成,承接4省32个县53条河流的汇水,面积12.66万公顷。南四湖湿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西太平洋迁飞区上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因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2018年南四湖湿地入选《湿地公约》组织“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0世纪90年代,因为工业生产发展,各类污水入湖,曾经鸟翔鱼跃的清澈湖水变成了“酱油湖”。

为恢复生态,护好历史馈赠而来的南四湖,2005年3月起,济宁市微山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湿、退池还湖、退渔还水”,在53条入湖河流之一的新薛河入湖口处探索建设了全省第一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入湖河流经过节制闸、地下涵洞导入人工湿地滞留塘,再经六级净化塘深度净化后才能进入湖区。”据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水环境科副科长柴伟强介绍, 经过实验与监测,上游来水在净化塘内滞留1个月,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可达50%以上。

此外,微山县持续加强南四湖原生态湿地保护工作,对随意占用或者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采取各种补救措施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环境;大力度清理围网网箱和鱼池坮田,栽种并修复莲藕、芦苇、水草、香蒲等水生植物。

碧波万顷的微山湖中,芦荻摇曳、水鸟盘旋、渔舟唱晚,微山岛被辽阔的湖水环抱。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南四湖湿地修复保护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共修复保护原生态湿地3处10万亩,初步建成了环南四湖生态屏障,有效保障了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安全。

逐水而行,治理久久为功

2022年,济宁被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这既得益于“历史的馈赠”,也离不开“人的努力”。

鱼游浅底、燕鸭翔集,走进位于太白湖东北侧的老运河人工湿地,一片片荷花、芦苇、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层峦叠嶂,跃然眼前。十余年前,“退田还湿”“退渔还湿”栽下的一粒粒草种,已然结出“碧草青青、湖水澄澄”的生态硕果。

“经过人工湿地的层层净化、过滤,城市排水可以达到地标三类水标准。”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北湖度假区分局总工程师王宏春掬起一捧澄净的池水介绍道,。为从根本上改善老运河水质环境,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安全,2010年起,济宁太白湖新区全面推进人工湿地建设,采用“复合潜流湿地+水平潜流+表面流+稳定塘”的先进处理工艺,层层过滤。“植物是老运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关键所在,几十余种水生植物,根系丰富、发达,水流经过时可以有效吸附和截留氮、磷等元素,给流水‘消了毒’。”

每年春季,工程师们还有规划地向湿地投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调整水生浮游动植物配比,让湿地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发挥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的双重加持下,每天可以净化近7.5万吨的污水,为南四湖生态补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善着周遭的环境。”王宏春介绍,如今东方白鹳、震旦鸦雀、水雉、黑翅鸢等200多种鸟类以太白湖为家。清澈的湖面下,82种天然鱼种、300余种各种底栖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植物,自在生息。

像这样的人工湿地,济宁共有70处,共同搭建起济宁的健康城市水生态系统。

南四湖承担着南水北调的输水任务,又是济宁辖区34条河流最终汇聚地,因而对入湖水质的严苛要求既是水安全的保障。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保护地科负责人张晨光介绍,近年来,济宁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污水治理厂+湿地”复合治污模式,将原来的塌陷地、河滩等打造成人工湿地,用好、维护好湿地的调节功能。

截至目前,济宁共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70处,面积约16万亩,日深度处理水能力达100余万方,形成了极具规模的人工湿地集群。2022年,南四湖及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南四湖水质连续19年持续改善。

因水而兴,绘就绿色生态答卷

生态环境是事关民生的重大课题。自2018年启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以来,济宁乘势大力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煤炭塌陷地、建设人工湿地、修复自然湿地,还山水于鸟兽,为大自然建起一道道保护屏障,让城市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建好“家门口的湿地”。济宁全域推进湿地生态高效建设,在市、县(市、区)城区开展河流湿地、人工湖湿地等保护修复和水体治理,建设一批具有湿地景观特色的城市湿地(湖泊)公园,城市湿地面积达79.4万亩。

抓好“小微湿地”生态营造。济宁利用镇村驻地及周边河道、沟渠、坑塘等重点区域,通过实施清淤疏浚、驳岸修复、水系连通等措施,推动创建湿地乡镇32个、湿地村居56个、小微湿地124处,打造出精品小微湿地10 处。

治理好采煤塌陷地。济宁探索形成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生态治理、产业利用、充填平整、预测治理等6种治理模式,对常年积水重度煤炭塌陷地进行造岸、植树种草,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52万亩,修复湿地20.37万亩。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随着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推进,国家一级保护级别的鸟类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大鸨、东方白鹳等314种鸟类在济宁安家。青头潜鸭“生性羞怯”,为此济宁建起专门保护小区,拉起生态红线,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大运河的连通将璀璨的华夏文明在济宁汇聚传播,厚重的历史文化滋养着济宁这方土地。“国际湿地城市”这一世界级新名片为济宁赋予了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光芒。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李梦迪 燕钰/文 吴家俊 高波/视频

分享至:

上一篇:新时代好少年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推荐